找到相关内容665篇,用时45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密宗行者需要懂得的几个大问题

    障碍和世俗间的事,所以称为事业。  4、禅 定  禅定是各乘佛法都修持的法门。光明智慧是在定产生的。正如《法锯经》上说的“无禅不智,无智不禅”,只有定的境界,才能有慧的海洋。最大的智慧是产生于极定...与果的成长关系比喻的话,可以这样说,播下奢摩他的种,成熟三磨钵底之果;播下三磨钵底之种,成熟三摩pan那之果;播下三摩pan那之种,成熟三摩地之果。因此禅定奢摩他是重要的基础。通过奢摩他,首先专注在...

    乌金多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81959601.html
  • 中国隋唐时期的儒、释、道哲学

    的复归,也就是 本体自己和自己相结合。这种复归和结合的宗教修炼,在天台宗的教义叫 做“止观”。  天台宗的止观论最后归结为“一心三观”或“三谛圆融”的中心教义,  这就是它通过“止观”即在禅定进行...中国隋唐时期的儒、释、道哲学  隋唐是中国儒、释、道三家并行,佛教宗派哲学空前发达的时代。隋唐 哲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是上承魏晋玄学,下开宋明理学的重要环 书。  1.中国隋唐时期儒、释、道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83959622.html
  • 大乘大义章探究

    于禅定见佛而得进行知识问答活动之事,此事慧远有疑惑,修行者境界有限如何得遇见佛,经书以梦喻说之,如真是梦即非实遇[35]。鸠摩罗什答以见佛为实事,是修行者在三昧禅定的实有所见,至于如要追问所见之佛...如阿毗昙说,有阿罗汉,以施得大福德愿力,转求增寿,便得如愿。所以者何?是人于诸禅定,得自在力,愿智、无诤三昧、顶禅等,皆悉通达,以先世因缘寿将尽,为利益众生故,余福因缘,转求长寿,便得如愿。&...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2560012.html
  • 初探菩萨修习禅定不生长寿天的善巧方便

    成就利益有情之事。  印顺法师在《成佛之道》说到:“不生天,主要是不依深定而生长寿天。”[3]会生到长寿天主要是由于禅定业所招感的。笔者在本文想探讨的问题是:  1.长寿天究竟是指那一天?  2.如果在今生曾经证得禅定,是否一定会随禅定重业生到长寿天?  3.在怎么样的情况下,修习禅定会生到长寿天?  4.菩萨不修那一种禅定?  5.是否有方法可以修习禅定,而不会随禅定重业生到长寿天?  笔者...

    释真昊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82560179.html
  •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

    感知的心发生了变化。因此这种唯心所现的道理,在如上那样的一些事例,那是显而易见的。  从佛教的角度来讲,一个有深切禅定体验的人,必然的会经验到自己身心与外在的世界,和那闪着灵光、照澈人生宇宙的清净心...自心的影像、是自心的一部分,是属于自心的内境,而不是有一个外面的真实的世界独立存在着。这个感受非常的强烈,强烈到使他能断然确定,常识的所谓的真实世界和人们所认定的许多真理,皆远不及他由禅定所见到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62860605.html
  • 佛教的基本教义及主要佛经简介

    、识四种精神现象而没有物质现象(色)。此界众生无身体,亦无物质环境,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分为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称为无色界四天。...基本教义简介如下。  缘起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在《杂阿含经》,释迦牟尼曾经给缘起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在《阿含经》,释迦牟尼又说:“若见...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00360819.html
  • 《摩诃止观》片论

    二十四日,智●在禅定安然入寂。临终前,弟子智朗问他的修行果位达到何种层次,智●说了一番令人感慨不已的话:“汝等懒种善根,问他功德,如盲问乳、蹶者访路云云。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是五品内位耳...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行;(五)正行六度品,自行化他,事理具足。对上述五品位,智●判为“六即”位之第三“观行即”,属于内凡位外品。在第一节,已经引述了《法华经》提出的“如来使”概念,与此五...

    王雷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01260831.html
  • 持敬与止观??由程明道一系的静坐工夫与智者大师的止观法门之比较看宋儒与佛家静坐工夫的根本分别

    痛痒皆与我有关的境界。注意此境界并无湣灭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界限,更非物我两忘的神秘境界;止观法门强调了要先理解佛理,要先亲近善知识,学习佛理,并于禅定思索其意,求理性上有透彻的了解,再由此了解配合意识的... 。再者,宋代理学及佛学的关注点皆在具体个人之生命改造或更新,其理论不论如何精微奥妙,若不在个人生命上起作用,最终不过是一些难以证实的形上思辨游戏。故其实践工夫的理论便是其理论不可忽视的部分,若我们...

    温带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41661085.html
  • 藏密心要十講─丘陵編

    ,一切法均以上师加持相应为第一。行者在修持时把根本上师作为第一观,实行上师相应法。上师相应法就是禅定行者通过祈求和观想上师,与上师相应,得到上师加持的方法。弟子观想自己的上师面朝前于头顶,化为光点,...藏密大圆满心髓探奥》一书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外,其他均由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今春我又完成了这本《藏密心要十讲》,作为前十种专书的最后五种的综合、提高和补充。我在本书补充了以前还来不及详述的最基本...

    丘陵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54961195.html
  • 藏密禅定功法概要

    “三昧禅”。  一、禅定是修持佛法的中心  《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小乘的“三学”,大乘的“六度”,无不以“增上定学”。——“禅定”为中心。《圆觉经》说:“...,是指两脚足NE93A正中的NB14C泉穴,平时不觉得有呼吸,甚至微动。但在静坐或禅定,上列一切呼吸,均已细微或停止,就会觉有踵呼吸,这时会感觉到一种轻安境界。  〖XZ(〗3〖XZ)〗生...

    吴信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82161350.html